_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


《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
   
修復版的《超級大國民》畫質好好,和隔壁的女孩兩個人都哭到淚流不止,全場吸鼻子的聲音此起彼落。
   
坐在獅子林大樓裡的新光影城,看許桑站在大螢幕裡二十年前的西門街頭,抬頭仰望著獅子林大樓,說這裡曾是五十年代的警總保安部,他在這裡接受過各種難以想像的殘忍酷刑逼供。
   
頓時覺得雞皮疙瘩百感交集,以後該如何面對新光的午夜場呢?



   
萬仁導演和柯一正導演出席了映後座談,而包括演員和當時的工作人員也幾乎都來了現場,和觀眾一起觀賞這部片的重新修復版。
   
萬仁導演說,他們幾經考慮後捨棄了第一版的黑色諷刺和第二版的復仇控訴,最後將定調在內斂的尋找自身救贖上,認為這才是最適合處理這段白色恐怖歷史的態度。
   


而我仍念念不忘被臨時點名發言的吳念真導演說的,台灣人一向厭惡回顧歷史,總覺得那叫做清算,但其實當時所有人都同樣是加害者,沒有誰是無辜的,因為他們都保持了沉默。
   
忍不住想起前兩天剛看完的《謊言迷宮》(Labyrinth Of Lies),追尋真相並舉行審判,不是為了讓所有年輕人都回頭質疑自己的父親,而是要讓他們了解並面對這段歷史,這才是轉型正義。
   
‪#‎超級大國民‬
‪#‎SuperCitizenKo‬
‪#‎台北電影節‬

《十年》(Ten Years)


《十年》(Ten Years)
   
《十年》之所以能得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它在政治上的、對於社會的意義,絕對遠遠超過了它電影本身的成就。
   
是為了鼓勵這種勇氣也好、因為它展現了態度和立場也好、或者評審認為這就是香港今年最重要和最需要的電影也好,但反正絕對不會是因為它拍的最好就對了。


   
五部短片其實都很不成熟,不管是劇本、拍攝技術、還是演員的演技,老實說幾乎跟學生製作差不多,甚至水準還略差。除了第二部《冬蟬》的故事稍微寫得比較好,其他四部根本就是過於扁平的政令宣導片。
   
但不論怎麼說,敢拍這部電影確實很猛,敢頒獎給這部電影也確實很有勇氣。雖然同時也覺得它得獎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代表了那些有才華有資金的人都忙著在做自我審查,而人們需要的東西,既沒有錢也沒有能力來做。
   
‪#‎十年‬
‪#‎TenYears‬
‪#‎台北電影節‬
‪#‎生不逢時的踏血尋梅‬
‪#‎但自焚者還是逼哭我了‬

《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Pulp: A Film About Life, Death & Supermarkets)


《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Pulp: A Film About Life, Death & Supermarkets)
   
颱風天雖然不能出門,卻是最適合窩在家看音樂電影的日子。鄰居家都門窗緊閉,外頭又風大雨大,放心的把音響開到最大也不怕吵到別人。
   
透過一場Pulp回到家鄉雪菲爾的公開演出,除了讓樂迷看到團員們舞台下的樣貌與內心的想法,更訪問了不少當地居民,對於這個從本地發跡的世界知名樂團有什麼看法,Pulp的音樂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又有著什麼樣的共同回憶。

   
所以這部片也不像一般的音樂紀錄片,歌迷不是站在舞台下仰視著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好像坐在他們家中的客廳,聽著遠親近鄰七嘴八舌的談著他們小時候的故事,格外溫馨自然親近,也特別有種與樂團拉近了距離的感覺,是真正名符其實的日常搖滾啊。
   
尤其喜歡裡面那些充滿哲思的談話,不管是團員們還是Jarvis Cocker,甚至是雪菲爾老老少少的居民們,儘管說的東西不一定與音樂或Pulp本身有關,卻都很發人深省,就像一向都很有意思的Pulp歌詞一樣。
   
Sing along with the common people. Laugh along with the common people.
   
‪#‎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
‪#‎有生之年真希望可以看一次pulp的現場‬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身為一個跟良多一樣魯蛇又一事無成的人,看《比海還深》真是感觸良多。
   
小時候總覺得要變成大人好簡單,實現夢想好像也並非遙不可及。但真的長大了之後,才明白要成為想像中的那種、成功又值得驕傲的大人,竟然這麼難。
   
就像良多說的,你以為長大之後就會自然而然變成理想中的大人嗎?人生才沒有那麼簡單呢。

   
不想長大,也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長大,只能緊緊抱著過往不放,緬懷著曾經的風光,將過去當成手中最後一塊籌碼抓牢,然後一賭再賭,渴望一夕之間就能重返往日的美好。
   
學不會放手,可那些東西握在手中也只會流失於指縫,就像夢想,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是該叫停的正確時機,在犧牲多少東西之後、在花了多少年之後、在窮到什麼地步之後,才是該放棄的時候呢?如果有一個標準刻度,告訴人們付出了多少後就是該瀟灑放手的時間點,那該有多好。

   
After the storm,在經歷一場風暴摧殘之後,世界彷彿重獲新生,而人心也是。
   
真的好喜歡樹木希林詮釋的母親的溫柔和包容,看完電影之後立刻就想打電話回家給爸媽,感謝他們也是這樣寬容的愛著這樣沒出息的我。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比海還深‬
‪#‎afterthestorm‬
‪#‎台北電影節‬

《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


《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
   
如果要替貝蒂選一首中文主題曲,那一定就是李宗盛幫林憶蓮作詞的《鏗鏘玫瑰》了吧。
   
「像曠野的玫瑰/用驕傲的花蕊/想擺脫那四季的支配/所以溫暖卻曖昧/所以似是而非/讓那直覺自己發揮」

   
貝蒂就像一枝玫瑰,熱烈奔放,自由不羈,如同那一襲讓人難以忘懷的大紅洋裝。
   
她身上長滿了刺,卻都是朝著自己的方向,越傾盡熱情去擁抱這個世界,就越是被這些刺傷得鮮血淋漓,最後終於像撲火的飛蛾一樣,被自己心中的熾熱焚燒殆盡。
   
「她一直給/每一次給/有即興意味/心碎也無所謂/你真心給/卻落得意冷心灰」
   


至於佐格,就是紅玫瑰底下的花萼吧,他承接包容著貝蒂的熱情,陪伴著她直到這朵玫瑰的花瓣一片片凋落。
   
「爛熟透紅/空洞了的瞳孔/終於掏空/終於有始無終」

「玫瑰的紅/容易受傷的夢/握在手中卻流失於指縫/又落空」
   
李焯雄作詞的《紅玫瑰》這兩句其實也好貼切啊。
   
‪#‎巴黎野玫瑰‬ ‪#‎bettyblue‬

《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


《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
   
直面真實邪惡的過程,比鬼片還讓人心生恐懼與令人作噁。
   
恍惚中覺得那好像是另一個世界,那裡的人崇敬這些邪惡與罪行,他們以自己親手殺死虐待成千上百個無辜的人為傲,談起那些鮮血淚水時沾沾自喜,得意的在鏡頭前分享如何將生命當成玩笑,他們認為自己是英雄,就算有罪那也是戰爭的罪,平庸的邪惡。
   
但步出電影院的時候卻又恍然大悟,那怎麼會是另一個世界?那就是台灣,我們仍然崇拜蔣家,仍然讓蔣中正銅像俯視我們,仍然容納國民黨。那就是台灣。
   
‪#‎殺人一舉‬
‪#‎theactofkilling‬

《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cnch Lieutenant's Woman)


《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cnch Lieutenant's Woman)
   
電影中還有電影,劇情中還有劇情,結局中還有結局。故事虛實交錯,但是又虛中帶實,真中帶假。
   
多層次的謊言與真實交織堆疊,隨著劇情一步步推展,幻夢也一個個被殘酷的戳破,但換個角度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步步走向了真實,離那薄紗下的面貌越來越近。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在本片中照舊探討了階級問題,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主軸則無疑是女性的自主。不論是查爾斯還是麥克,他們無法自拔的迷戀著莎拉和安娜,甚至願意飛蛾撲火似的投入這段愛慾糾葛,他們的主導權被這兩個女子所掌控,但他們對她們卻始終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後,活在虛幻中的莎拉和查爾斯,歷經了謊言和眾叛親離的撻伐,走到了一起;而對彼此看似真誠的麥克和安娜,卻徒留一室空茫,只聞逐漸遠去的車聲。
   
梅莉史翠普(Meryls Streep)在這部裡的演技堪稱完美,同時出演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詮釋出完全不同的韻味風格,卻又讓她們同樣流露出一絲相仿的對自由的渴望。讓人無法將她倆聯想到一塊兒的同時,又恍然領悟她們確實有那麼一點相似,不是因相貌或個性,而是因為追尋著同樣的東西。
   
‪#‎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FrecnchLieutenantsWoman‬
‪#‎哈洛品特‬ ‪#‎HaroldPinter‬
‪#‎梅莉史翠普‬ ‪#‎MerylsStreep‬
‪#‎傑瑞米艾朗‬ ‪#‎JeremyIrons‬

《巫山夢》(Accident)


《巫山夢》(Accident)

畫面沉靜台詞含蓄,詭譎而隱秘的情愫卻滿溢在空氣裡,渴望和妒忌和得意,角色間複雜難解的糾葛,透過欲言又止的表情和眼神展露無遺。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雖然電影裡的是牛津大學而非劍橋大學,但看到撐著長篙遊河那段,腦海裡還是情不自禁浮現了老套的徐志摩。
   
他們漫無目的的在樹影下前進,伴隨著蟲鳴風聲和水聲的靜謐背景,流動的情慾如詩如畫,宛若河裡的柔波,再無需多餘言詞來形容。
   
‪#‎巫山夢‬
‪#‎Accident

‪#‎HaroldPinter‬
#哈洛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