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心得]《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昨天晚上奧斯卡公布了入圍名單,雖然我還沒有看完所有電影,雖然我愛《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裡的堤摩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愛到極點,但是要說今年的最佳男主角,我一定唯一支持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
   
前年看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演完賈伯斯,我曾經很誇張的形容,自己看完那部電影後就忘記真正的賈伯斯長什麼樣了。同樣的形容我今天還可以講一次,看完《最黑暗的時刻》後,蓋瑞歐德曼就是邱吉爾。他不是蓋瑞歐德曼,他就是邱吉爾。
   
《最黑暗的時刻》與諾蘭(Christopher Nolan)同樣入圍最佳影片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恰好是一體兩面,分別描述同一段時期裡,身處兩個不同戰場的人們的故事。後者談戰場上等待撤退的疲倦士兵,與站在後方同樣備受煎熬的平民百姓;前者則是以當時的首相邱吉爾為主軸,講述在英國本土發生的政治角力。兩部非常適合放在一塊兒連看,或者再加上《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也會很有意思。
   

《最黑暗的時刻》真的很棒,好久沒有看到如此精彩的傳記電影。我一向不特別喜歡喬萊特(Joe Wright)的作品,就連《贖罪》(Atonement)也不是我的那盤菜,這次卻真的被它擊中了。故事雖是主流商業片的模樣,但它精美到近乎完美的調度,層層堆疊至最後爆發的劇情張力,適時插入的幽默俏皮,下得恰到好處的配樂,對於邱吉爾的細膩刻畫,他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相互呼應,還有演員們一個比一個出色的表演,都讓這部電影成為一部無庸置疑的模範佳作。
   
但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點,是它再次讓我深刻體會到,有些東西就是唯有電影才能展現出來的,不管是文字或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都沒有辦法表現出你在電影裡感受到的那些東西。我在《最黑暗的時刻》中再一次意識到了這一點。
   
好愛這一部電影裡古典學院派的導演技巧,毫不花俏卻餘韻深厚,充滿舞台劇感的設計,鏡位的安排調度。穿插周邊細節的特寫,一片黑暗中只留門上小窗格的構圖,上帝視角的運用,尤其是光線與陰影的呈現,大量極端的明暗對比,我真的是從頭驚嘆到尾,越看越著迷。邱吉爾第一次出場時在漆黑中點起火柴,議會裡從上層窗戶照下來的那道光,面見國王時從光亮步入陰影再走入光亮,與秘書待在同個畫框內卻分別沐浴在檯燈溫暖的光線和窗外的白光下,還有與妻子談話時沒有遮掩的敞亮。
   

一場戰爭三個戰場,敦克爾克的槍林彈雨是戰場,政治人物與黨派間的相互角力是戰場,必須擔起責任做出抉擇的邱吉爾心裡更是戰場。透過各種面光背光,來自不同角度的光源,讓邱吉爾不同程度的隱沒在陰影之中,既完美呼應了片名中的黑暗,也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猶疑掙扎。與那些暴躁脾氣、咄咄逼人,對妻子的愛及幽默,共同鋪陳出他人性化的一面,替這部傳記電影增添了真情與真實感。
   
邱吉爾和班曼德森(Ben Mendelsohn)飾演的喬治六世那一席談話非常動人,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不願放棄的決心,堅定的去相信正義相信勇氣相信自己,就算不說別的,光是這種精神就深深打動我。在地鐵站裡與群眾的互動算是敗筆啦,煽情得簡直要讓人起雞皮疙瘩,但坐在影院裡還是很難不覺得熱血沸騰。
   
電影中重現的三段演講都拍得很震撼人心,尤其是最後那段鼓舞整個英國的著名演說,將整部電影蓄積的能量一次引燃,然後乾淨俐落的收尾。剛剛結束最黑暗的時刻的邱吉爾,背對著光線,整個人逐漸沒入黑暗之中,後勁十足。同場有個女孩哭到淚流不止,我完全能懂。(我也有哭啦但沒哭那麼慘)
   
#幹爆你
#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Hour
#蓋瑞歐德曼 #GaryOldman
#好擔心看完霓裳魅影被丹尼爾戴路易斯打臉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