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皮耶正處於探索身體與認同的年紀,私下會穿女裝擦口紅,約會對象有男有女。他和母親與妹妹過著平凡和樂的生活,有一天卻突然被警察告知,他其實是被「媽媽」從醫院偷抱走的。當養母進了監獄,尚未成年的皮耶只能和尋找他多年的親生父母一起生活,但躁動不安又迷惘壓抑的青春靈魂,該如何面對那些過度的關愛與期待?
「他們找了你十七年。」
「我已經有家人了。」
片長不到九十分鐘,巴西導演安娜慕依拉緹(Anna Muylaert)卻成功在這有限的篇幅裡,述說了一個由不同層面與角度,對傳統觀念裡的「愛」發出挑戰與抗爭的故事。不管是對於家庭組成的探討,血緣之愛或養育之恩孰輕孰重,或是性傾向與情慾的多元流動,對自我身體的掌控和認同,都徹底打破了世俗對婚家神話的想像。
這個故事同時融合了多種元素與議題,不是只探討親生養育或青少年自我探索的其中一個面向,而是讓這兩者交錯並行,讓自我認同與親子關係同場激盪碰撞,塑造出更有說服力的角色,也丟出更犀利卻更難解的問題。電影裡安排的各種雙重對比,也讓故事顯得更加豐富有層次,兩個家庭與兩個兒子間的差異,由同一位女演員丹妮爾拉奈佛西(Daniela Nefussi)飾演養母與生母兩個角色的設計,都相當令人玩味。
安娜慕依拉緹的編導功力再次讓人刮目相看,逐步鋪陳加深皮耶心裡的徬徨躁動,來自親生父母的過度關心,只能壓抑在心中的真實自我,以及隨之而來的爆發與抗拒。在這樣處處都是衝突的故事裡,導演沒有將它拍成狗血大雜燴,而是簡練的將爭執濃縮進倒數幾場戲裡,充滿張力卻又點到為止。
有好幾場戲編排得實在高明,對白台詞也是寫得極傷人又極動人,家族聚會中始終背對鏡頭像個外人的皮耶,面對本名「菲利浦」始終面露尷尬的皮耶,在保齡球場說出「我不是自願被偷走兩次」的皮耶,都讓觀眾的心緒忍不住為之一震。
我尤其喜愛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幕,畫面上是唯有血緣相繫、實際上對彼此毫無理解的兄弟相互依偎著,但皮耶正在進行的動作卻是透過網路尋找那個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手足牽絆的妹妹,兩者形成的強烈對比,讓結尾更加充滿餘韻與力道。
到底什麼是愛?什麼是親情?什麼才是家人?
或許就像結尾這一幕暗示的,能互相理解、包容對方的一切,能接納並愛著那些不同,才是真正的家人,跟有沒有血緣關係、相處的時間長或短一點關係都沒有。
#別叫我兒子
#DontCallMeS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