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心得]《芬蘭湯姆》(Tom of Finland)


《芬蘭湯姆》(Tom of Finland)
   
近一個月來看到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相似的時代背景和同樣影響世界甚鉅的同志角色,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但比起該片對同志描寫的隱晦保守,選擇將重點放在戰爭英雄事蹟上,《芬蘭湯姆》則是大膽而不失細膩的完整形塑出芬蘭藝術家托科拉克索寧(Touko Laaksonen)作為同志先鋒的一生。
    
拉克索寧是芬蘭國寶級的藝術家,在同志間親密行為仍然被判定是違法的當時,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的拉克索寧,既擺脫不了來自戰場上的罪惡感,又困於那被社會規範打壓的性向與慾念中,於是他將自己說不出口的情慾迷戀轉而寄託在繪畫裡,這些描繪同志性愛的藝術作品後來更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同志文化。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一點,是它在每個部分上恰到好處的拿捏。
   
既如實呈現那個年代裡同志們的生活文化與苦悶,流連在公園暗處宣洩慾望的他們,拉上窗簾隱密在家中舉辦派對的他們,被毆打被逮捕所以每邁出一步都如履薄冰的他們,卻又不過份強調情慾幻想和放大渲染遭受打壓時的困境。
   
   
在對於拉克索寧這個人物的建構處理上,同樣也掌控得很剛好,一方面清楚交代了他的人生際遇,那些影響他壓抑他鼓舞他以及最後讓他成為同志文化精神領袖的轉折,他與家人與愛人之間的關係,他的創作發想與靈感來源,但在情感流露上卻又只點到為止,不將高潮效果催到最大,一切盡在不言中。
   
——它當然可以更放,對於情慾的描寫可以更生猛,與伴侶間的愛情可以更狗血,對那些惡意的控訴也可以更激烈,但是這樣節制而適當的留白,我卻覺得比什麼都更讓人動容。
   
雖然或許是因為這種「拿捏」,讓整部電影顯得有那麼一點美中不足。決定要將焦點放在拉克索寧這個人物身上,決定由他引出當時同志文化的歷史,所以縮減了談論「芬蘭湯姆」作品的篇幅,也輕輕帶過了愛滋肆虐的部分。甚至在一些隱而不提的爭議點上,觀眾也很難不去猜測其中是否有來自「官方基金會授權」的壓力,但無論如何,《芬蘭湯姆》這部電影的好看是無庸置疑的。
   
我個人特愛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適時且巧妙的插敘,讓人逐漸拼湊出人物的全貌,而時序跨度這麼大卻一點都不會讓人混亂,皮卡史特朗(Pekka Strang)的演技功不可沒。精彩的光影與色調,尤其是呈現在公園那場戲中的光明與陰影。還有我最最難忘的兩幕,池水倒映出的那一吻,買窗簾時的那一握,溫柔卻又辛酸的讓人心都要擰在了一起。
   
#芬蘭湯姆
#TomofFinla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